(盖章版请见附件)
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
法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主要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多方优势,通过科教融合新模式培养高端法学人才。我校法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培养法学教学研究领域的杰出人才,通过整合哲学社会科学最高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法学领域的研究实力,确保高质量完成研究生培养任务,为国家输送法学教学与科研人才,助力法治中国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1. 培养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能独立地进行学术资料收集、追踪学科前沿,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理论或应用方面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使用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2.培养方向
法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现有二级学科博士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2个,涵盖除军事法学以外的所有法学二级学科(含我校自主设置的法学二级学科)。
(二)基本条件
1.师资队伍
法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整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专任教师,共计160余人。在六十余年的学科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批学术名家,80余人次被国家各部门授予“改革开放四十年先锋人物”“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等荣誉称号。目前法学学位点在职学部委员有李林、孙宪忠、陈甦、莫纪宏4人,在法学学科领域具有突出重要影响。莫纪宏院长是国际宪法学协会名誉主席(终身),柳华文副院长现任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委员、亚洲国际法学会副会长。经学校批准,法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024年新增硕士生导师14人,新增博士生导师6人。
2.科学研究
2024年本学位授权点主持各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19项。2024年法学院共出版专著约15部,出版教材21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50余篇,其中三大刊发文4篇。
3. 咨政服务
2024年本学科授权点发挥智库职能,共提交要报196篇,编纂《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法治蓝皮书),扎根中国法治实践,坚持以科学方法、鲜活素材和客观数据记录全面依法治国进程。
(三)人才培养情况
1.招生情况
2024年录取硕士研究生44人,博士研究生27人。拟招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10人、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0人。2024年共授予10人法学博士学位,35人法学硕士学位。
2.学生学术活动和科研情况
2024年,法学院共有11项社团、学科竞赛以及读书会项目,12项新苗学术研究计划,研创论坛1项获得学校立项和资助;硕、博、本学生发文44篇;博士生获得中国法学会部级项目2项。
3. 课程教学
学科点课程分为一级学科基础理论课程和二级学科专业理论课程作为本学科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一般采用学科负责人领衔主讲,导师组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本年度为硕士研究生开设56门课程,博士研究生32门课程。
4. 加强学风建设、通过质量监控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本学科授权点非常重视学风建设。由莫纪宏院长开学开设学风建设专项讲座,法学院专门开设《学术道德规范和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学科授权点严格按照培养环节,抓紧落实主文献阅读、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开题、匿名外审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流程,严格执行培养全过程评价制度,通过加强质量监控体系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5.就业情况
2024年毕业的10名博士研究生就业情况为:党政机关7人、高等教育单位1人、继续深造及待定2人;35名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为:党政机关5人、高等教育单位4人、科研设计单位2人、其他事业单位1人、国有企业4人、继续深造8人、其他7人。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学成果相对于科研成果比较薄弱。
2.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与加强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目标相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学生自办刊物的学术影响力有待增强。
三、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一)抓好精品课程、教材和教改建设,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丛书”的出版和宣传工作,推动硕士和博士教学规范化、高质化。
(二)进一步突出“科教融合”的优势,通过“社科大法学院科研突出贡献奖”激励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奖励资金由“院长科研奖励基金”负担。
(三)持续加强学生科研工作。计划举办8-10场全国性学术会议;举办40余场左右学术讲座;进一步推进研创计划的有序展开,进一步完善相关评估制度;
(四)推进学生刊物,尤其是新增学生刊物的组织和编撰工作。
(五)积极通过外专计划、高水平公派留学计划,加强与海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持续推进学科点的国际交流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