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章版请见附件)
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
(一)培养目标
我校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自2004年起开始招生,现有专业学位类别两个,包括全日制法律(法学)研究生、全日制法律(非法学)研究生。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形成以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治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专业学位法律硕士培养体系,精心打造出“社科法硕”学术品牌。我校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根本任务,秉承“人文情怀、崇尚法治、追求真理、奉献社会”的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积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法学基础功底、同时具有较强实务能力、直接为法律职业量身定制的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与监督以及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实务部门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的实务型、应用型法律人才。
(二)师资队伍
我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现有在职教师126人,包括7名特聘教授。其中:教授65人,副教授54人,讲师7人。博士占比人数92%,25-35岁教师5人,占比4%;35-45岁教师54人,占比42.8%; 46-60岁教师59人,占比46.8%;60岁以上8人,占比6.4%。目前,青年教师综合实力突出,共有万人青年拔尖人才2位,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3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位。法学院青年教师 1位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 3位荣获提名,位居国内法学院校首位。
(三)科学研究
1.充分发挥科教融合优势,以科促教,教科互长
把科学研究扎根于中国大地,积极回应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新挑战,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推动知识更新,形成原创性的、具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理论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论、司法体制改革、“一带一路”法律问题、国别研究、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网、算法法学等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领域等重要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
2.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制度建设,提高科研整体实力
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教融合优势,将大学教学科研工作与研究所科研优势相结合,调动和开拓各种资源鼓励科研。建立长效的学术研究激励机制,积极建设学科融合创新平台,建成一支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领军团队。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松绑科研报销机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继续实施期刊发文奖励制度、著作出版资助制度、学术会议资助制度。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出台制度予以孵化和培育。
3.积极推广学术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国际学术声誉
充分利用现有国际交流平台及资源,举办和参加形式多样的国际学术会议,深化与国际学界同行的合作和交流;鼓励教师在国外SSCI期刊发文,鼓励教师和国外同行联合研究学术课题和发表课题成果;在中国学术成果的对外传播上加大力量,争取创办英文刊物和翻译学院重要的学术作品,力争让越来越多的成果能获得较高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4. 加强法律图书馆建设工作,打造世界领先水平的法律图书馆
加强大学图书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联系,珍惜和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法学分馆在中国稀有法律古籍典藏的优势;继续加强对图书馆数据库和专业文献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在外文法律原版图书及多语种外文数据库建设上加大投入;做好图书资源信息推送和学术专题文献服务的工作。
5. 持续打造知名学术交流平台
继续定期举办法学名家讲坛和各种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我院教授举办小型学术沙龙、青年学者沙龙,充分调动教师的学术积极性,扩大学术影响力。
(四)人才培养
1、招生与学位授予情况
专业学位类别 |
项目 |
2022年 |
法律硕士 |
研究生招生人数 |
249 |
全日制招生人数 |
249 |
非全日制招生人数 |
0 |
招录学生中本科推免生人数 |
10 |
招录学生中普通招考人数 |
239 |
授予学位人数 |
248 |
(1)招生情况
法律硕士研究生在校生总人数为709人。从今年招生情况看,招生计划较往年相比保持稳定。法律硕士报考研究生来自985、211、双一流高校生源比例有所上升,品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法律硕士研究生的统招报名人数各年度之间虽有所变化,但已经连续五年保持招生零调剂。每年接受的推免生维持在20-30人之间,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985、211高校。
从报考全日制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考生的专业分布看,包括英语、日语、德语、法语、俄语、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学、商务英语、文化产业管理、行政管理、城乡规划、社会工作、广播电视编导、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土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测绘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安全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网络与新媒体、风景园林、工业设计、工程造价等,专业门类较为分散,人数较为集中的专业主要有英语、日语、行政管理、新闻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生思维十分活跃。
在招生质量要求和保障方面,法硕中心高度重视各年度的招生质量管理和保障工作,严格按照当年国家招生政策文件的统一要求作出精心部署和细致安排,扎实做好报名、初试、复试、体检、录取、公示、保密等不同环节的具体工作。尤其在复试环节,善始善终,一丝不苟,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坚持择优录取,圆满完成招生任务。
(2)学位授予情况
2022年法律硕士共组织春季和秋季两次答辩。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全部以腾讯会议方式在线上举行,共组织答辩会32场,授予学位人数为250人(春季答辩248人,秋季答辩2人)。
2、加强培养全过程管理,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全年共为法律硕士开设课程57门,涉及授课老师100余人。安排讲座5次,对研究生入学以来思想品德、学业水平、科研能力、社会实践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对学位论文质量和学术规范道德进行把关,对未达到培养要求的学生予以分流淘汰。2022年组织法律硕士198人进行中期考核,组织244名法律硕士开题。
讲座信息如下:
主讲专家姓名 |
单位 |
讲座题目 |
讲座时间 |
张新宝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个人信息保护法》几个条文的最终形成及其法理研讨 |
2022/4/22 |
孙宪忠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民法典之后关于民法基本理论的十点思考 |
2022/11/11 |
傅宏宇 |
阿里研究院数据经济研究中心 |
网络与信息法学的探索与展望 |
2022/12/2 |
马长山 |
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 |
数字法治的“中国模式” |
2022/12/16 |
刘芳 |
杭州彦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电商直播的商业模式与法务实践 |
2022/12/20 |
3、注重联合培养,打造精品课程
继续深入推进法律实践教学课程开发,在继续支持刑事法律诊所和民事法律诊所的诊所式教育同时,设立企业合规班,为国家输送紧缺法律人才。充分利用17个实践教学基地,很好培养了学生的司法实务技能和法律职业伦理和职业思维和意识,促进产教研一体化发展。
此外,在课程设计中,进一步探索引入校外优秀法律资源的方式方法,推陈出新、多渠道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2022年,与北京市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全力合作,为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开设国际商法系列课程。2022年春季学期开设的《国际商法:国际商事仲裁理论与实务》深获赞誉、广受好评。2022年秋季学期,与北仲继续合作,开设了《国际商法:合约法》课程,力求为学生和社会旁听人士提供多视野的学习方式,激发出进一步学习英美法的兴趣,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的涉外法治人才。
4、扎实推进高质量就业
在就业方面,进一步推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对学生就业需求、就业意向、就业进展等进行摸排和台账,通过举办职业规划讲座、就业政策宣讲、毕业生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积极对接用人单位和校友,拓展就业资源,完善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底,2022届法律硕士毕业生中已落实就业单位的共计222人(已在就业派遣系统里提交就业信息并审核完毕的)。
2022毕业生规模及去向分析
单位类别 |
党政机关 |
高等教育单位 |
中初等教育单位 |
科研设计单位 |
其他事业单位 |
国有企业 |
民营企业 |
三资企业 |
自主创业 |
升学 |
其他 |
法律硕士 |
85 |
3 |
0 |
3 |
18 |
36 |
66 |
3 |
0 |
8 |
24 |
5、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管理水平提升
法学院高度重视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将科教融合落实到实处。率先提出设立“院长接待日”,每个月首个周一和周五下午,莫纪宏所长分别到达望京校区和良乡校区,与师生进行零距离的深入交流与探讨。“院长接待日”活动很好地搭建了学院与师生畅通沟通的桥梁,营造了倾听师生新生、贴近师生需求的良好氛围,增进师生互知互信,切实解决了实际难题,推进了学院的高质量发展。
6、以“三大平台”为支柱的信息服务保障措施
法硕中心负责运营的中国法硕网、中国法硕报和社科法硕微信公众号是集中展示法硕中心师生风采和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在法硕中心指导下实行研究生自主管理和运作,全方位为全校师生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在过去的2022年,“社科法硕”公众号发布推文174篇,公众号新增关注数1657人,收获总关注数量近一万人。在原有法律信息交流、活动宣传、学术新闻报道等内容基础上,新增了系列社会公开课的宣传和直播,每周一期的法律时事新闻的推送等,扩大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推广作用。《中国法硕》报今年收到投稿量近二百篇,稿件来源于全国各知名法学院,总体质量稳定,坚持每月一期,在社科法硕公众号上进行推送。
7、奖助学金体系
除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外,法学院积极推进奖学金建设,为法律硕士学生设立“梁慧星新生奖学金”,根据入学考试综合成绩排名奖励品学兼优的新生,每人奖金数额为5千元,每年奖金总额为4万元;与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作,设立伟志宪尊奖学金,每人奖金数额为1万元,每年奖金总额为12万元;设立南财网络法学奖学金,每人奖金数额为1万元,每年奖金总额为6万元。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招生生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法律硕士培养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目前学校硬件缺少模拟法庭场地。
(三)受经济不景气影响,法硕研究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率有待提升。
(四)个别法硕研究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目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压力主要集中在班主任和学生工作老师,由于大多数承担任务的老师并不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开展工作的难度很大,也有相当大的风险。学生心理辅导需要专业人员介入,学校需要在该领域加大专业投入,提供专业心理辅导。
三、工作改进计划
目前,法硕中心已经启动了新一轮法硕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对外以法学院名义整合现有资源,统筹法硕研究生与科学学位研究生、本科生的资源共享。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未来我们需要在生源质量、对外交流和课程改革方面多多发力。
(一)生源质量
与其他高校相比,目前我们的研究生生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拟采取措施:1、通过各种途径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学生报考社科院;2、适当前置推免生复试时间,提高推免生录取比例;3、改进招生政策,设立更多奖助学金,积极推出有效吸引学生报考的激励措施。
(二)对外交流
目前研究生出国交流机会有限,需要积极拓展国外教育资源,吸引并鼓励更多研究生在校期间出国访问交流。拟采取措施:(1)充分调动法学院的学术资源,利用学术交流的机会,向港澳台的大学和国外知名高校广泛宣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律硕士教学成果,扩大办学影响力。(2)积极筹措资金设立交流项目,探索多元化奖学金发展体系,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社会公益等国际交流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三)学位论文
对法律硕士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对重要环节重要指标进行重点关注,进督促学生与指导老师加强联系,提高论文写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