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学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 -> 研究生教学管理 -> 正文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发布日期:2025-01-08   点击量:

(盖章版请见附件)

一、发展概况

我校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自2004年起开始招生,专业类别包括全日制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全日制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和在职法律硕士研究生。2017年在职法律硕士改为非全日制法律硕士,2018年起该类别停招。目前,我校只保留全日制法律士(法学)研究生和全日制法律士(非法学)研究生两种专业类别,前者学制为两年,后者为三年。截止2021年底,法律士在校生人数为714人,其中全日制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106人,全日制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598人;按年级统计,2019级有193人,2020级有258人(中途退学2人),2021级有253人(未报到2人),延期毕业生共10人。

二、招生与就业情况

1、近三年招生情况

从近三年招生情况看,招生计划稳中有升,小幅调整。全日制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的双一流高校生源比例上升较为明显,2021年度已经超过招生人数的一半,应届生占比达到三分之二,品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全日制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的双一流高校生源比例一直保持稳定,占全部新生的三分之一,2021年度的应届生占比有所下降,复读考生的实力有所增强。在男女生比例方面,全日制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中男生占比要比全日制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的男生占比明显高出一些,性别比例更趋合理。

需要说明的是,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家对2020年度研究生招生政策及时作了调整,我校全日制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的招生计划由36人增加到60人,实际扩招24人,招生人数出现历史峰值,与上年度相比,该类别的报录比有所下降。全日制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的报名人数持续上升,与上一年度相比,报录比再次攀升。2021年度研究生招生政策有所回调,我校全日制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的招生计划调整为45人,全日制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的招生计划与上一年度持平,前者报录比有所回升,后者回降幅度较大,这与上一年度我校两类法律硕士复试分数线的大幅提升有直接关系。

总的来看,法律硕士研究生的统招报名人数各年度之间虽有所变化,但已经连续五年保持招生零调剂。每年接受的推免生维持在20-30人之间,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985211高校。

2、生源地区分布情况

从近三年的生源地区分布情况看,全日制法律硕士(法学)专业中,东部地区人数保持上升势头,中部地区人数有所波动,西部地区人数则呈现下降趋势。全日制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中,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人数虽有所波动,但总体占比有所下降,西部地区人数保持上升态势。

从报考全日制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考生的专业分布看,包括英语、日语、德语、法语、俄语、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学、商务英语、文化产业管理、行政管理、城乡规划、社会工作、广播电视编导、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土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测绘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安全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网络与新媒体、风景园林、工业设计、工程造价等,专业门类较为分散,人数较为集中的专业主要有英语、日语、行政管理、新闻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生思维十分活跃。

3、招生质量要求和保障

法硕中心高度重视各年度的招生质量管理和保障工作,严格按照当年国家招生政策文件的统一要求作出精心部署和细致安排,扎实做好报名、初试、复试、体检、录取、公示、保密等不同环节的具体工作。尤其在复试环节,近两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法硕复试全部改为线上进行,并取消笔试环节。在面试过程中,我们严格落实国家、北京市和学校规定的各项防疫措施,善始善终,一丝不苟,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坚持择优录取,圆满完成招生任务。

4、吸引人才的政策

法硕中心注意继续吸收新入所工作的法学博士毕业生加入班主任管理团队,担任新生班主任。现有班主任团队在定期更新中,保持了年富力强、团结友爱、廉洁高效的特点,管理经验较为丰富。这些年来,法硕中心每年都持续举办了一些研究生活动,并邀请资深教授、优秀法官和律师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学术训练和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人文情怀和职业伦理。

5、毕业生规模及去向分析

年度

应毕业人数

实际毕业人数

就业人数

升学人数

不确定人数

2021

217

212

172

6

34

2020

      205

195

181

4

10

2019

150

148

    140

6

2

截止至2021年底,2021届法律硕士毕业生中已落实就业单位的共计172人,就业率为81.13%。就业的主要领域和行业包括:中央及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43人);京内外法院、检察院、监狱系统(23人);律师事务所(50人);国有企业(31人);高等教育单位(7人);考取博士研究生6人。

近三年来,我校法律硕士应届毕业生数量持续大幅增长,2021年达到历史峰值212人,较2020年、2019年分别实际增加1764人,增幅分别为9%43%2020年增幅达到32%。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家经济发展情况不及往年,用人单位需求显著下降,在毕业人数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就业比例出现明显波动。从具体数据看,2019年的就业率为99%2020年则降至95%2021年再次下降至81%,但其中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数基本稳定,保持在5人左右。

这些年来,法律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取向基本维持不变,公务员一直是大部分毕业生的首选。具体说来,主要行业包括:(1)中央及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录用途径一般为国考、京考、省考,选调生等;(2)京内外法院、检察院系统,录用途径一般为京考、省考;(3)税务系统,录用途径为京考、省考;(4)京内外律师事务所;(5)银行、资产管理、证券等金融系统;(6)能源电力系统;(7)大中型央企、民企等。就业地区以留京以及华东、华南各省市为主。对于2020届和2021届毕业生而言,他们克服了疫情造成的种种不利影响,在就业及升学方面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从结果看,法官和律师行业的就业继续保持相对优势;受经济不景气影响,中央与地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成为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新亮点。我校法硕毕业生在“国考”、“京考”、“省考”以及相关省市“选调生”的考试选拔中体现出了较强实力,“选调生”越来越受到毕业生们的青睐。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良好,浙江、广东、河北选调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我校法硕毕业生在京内法院、检察院、律师系统的受欢迎度连年保持稳定,法硕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在行业分布上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在学位论文答辩方面,因疫情影响,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近两年毕业生答辩资格审查环节采取“答辩前报送预审名单、答辩后补交纸质材料”的变通方式完成,极大地便利了广大师生共同完成答辩资格审查工作。在学术规范检测环节,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连续两年执行“答辩前初检、答辩后终检”的两次检测要求,进一步保障了毕业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规范水平。在答辩环节,2020年通过腾讯会议远程视频的方式完成论文答辩,答辩进展顺利,效果良好,师生满意度较高。其余年份都采取线下答辩方式进行,各专业都能按时完成答辩任务。

三、培养的质量标准与要求

在法律硕士培养质量方面,全日制法律硕士(法学)与法律硕士(非法学)采用了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二者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分计算等方面有一定区别,体现了国家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不同定位与培养质量要求。2021年度,法硕中心继续推进社科法硕“7+2”建设工程,继续成功举办了研究生论坛和辩论赛等活动,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多年来的培养特色。

四、资源投入

法硕中心的资源投入包括:

1.学术资源。2021年,法硕中心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我校法学院特聘教授陈甦研究员和我校法学院特聘教授李明德研究员为法硕研究生做了专题讲座,另外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董坤研究员和宁波大学赵微教授在望京校区举办了4场线下“社科法律人”高级学术论坛暨“社科法硕”学术沙龙活动,同时为良乡校区同学作了线上直播,主题涉及参与民法典编纂的体会、知识产权与法学方法论、中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变化、海洋强国背景下海事犯罪的立法走向等,深受在校学生欢迎。另外,法学研究所和国际法研究所每周都有创新论坛讲座以及各种规模的国际和国内学术研讨会,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使法硕研究生及时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法硕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也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一些法硕研究生参与调研、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2.导师资源。法硕中心实行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双导师制。学术导师由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导师担任,实践导师则聘请有丰富实务经验与教学经验的高级律师、法官、检察官担任,共有16名专业特长突出、经验丰富的律师长期担任法律诊所教师并坚持授课。2021年下半年,法硕中心与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顺利达成合作意向,与北仲合作开设《国际商法:国际商事仲裁理论与实务》精心课程,并列入法律硕士培养方案。目前法律硕士的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队伍保持稳定。

3.奖学金资源。除国家奖学金外,法硕中心与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作,设立专门针对社科法硕的“德恒奖学金”,每年奖金总额5万元;2018年起设立“梁慧星新生奖学金”,根据入学考试综合成绩排名奖励品学兼优的新生,其中推免生2人,统考生6人,每人奖金数额为5千元,每年奖金总额为4万元;2018年起“社科杯”法学研究生论坛设立了优秀论文奖学金,分三个等级,每年奖金总额为1万元。2021年下半年,与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拟为社科法硕设立新的奖学金。

4.社会实践基地资源。法硕中心依托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基地建设,在北京、广东、河南等京内外地区,建立起专门社会实践基地,与一些公检法司机构、律师事务所、著名企业等建立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在20211015日举办的法学院开学典礼暨院庆一周年“法学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法治人才培养高端论坛”上,基于多年合作基础,法学院与北京京都、京师、京润、国舜、国理、康达、尚权等16家律所续签合作协议并集体授牌,继续在这些律所设立教学实践基地。

五、产学研激励措施与成果

1、综合奖励政策措施。除前述奖学金外,法硕中心设立了国家奖学金,每年10名,每人奖金数额为2万元。2021年除组织评选国家奖学金外,还组织评选了“校两优”,即优秀研究生干部和优秀研究生,评选了“院三优”,即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研究生党员和优秀研究生。

2、专项训练奖励措施。2021年度,法硕中心积极落实北京市和我校有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成功组织了“铭记党史 不忘初心”五四诗歌朗诵赛、第六届“社科杯”法学研究生论坛、第七届法学院“慕公杯”辩论赛等活动,对表现优异的班级和同学进行了精神奖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

3、以“三大平台”为支柱的信息服务保障措施。法硕中心负责运营的中国法硕网、中国法硕报和社科法硕微信公众号是集中展示法硕中心师生风采和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在法硕中心指导下实行研究生自主管理和运作,全方位为全校师生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其中,2021年度社科法硕微信公众号共发表推文230余篇,栏目涉及法硕简介、师资力量、招生信息、校友之家、活动预告、新闻速递、师生风采、实习就业、学者专访、学术文章、法律时事、中国法硕报、我要投稿等,关注粉丝逾5000人。《中国法硕》报发行正常,2021年共出版12期,每月月末出版,稿件来源全国各知名法学院,报纸质量总体稳定。2021年,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报纸编辑部还特别策划了“诗歌话党史”和“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征文活动,并评选了优秀作品进行了刊登。截止到202112月,《中国法硕》已发行129期。

4、专业方向齐全的师资保障。法硕中心共有17个专业导师组,涵盖各个部门法学和涉外法律实践,各导师组组长由各研究室主任担任,导师组由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共同组成,实行导师双向选择制度。学生可以实际参与导师的课题和调研等项目研究,随导师参加各专业的校内外学术交流。

5、独树一帜的法硕专用教材。法硕中心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国际法研究所的专业老师编写了一套针对性与通用性相结合、应用型与理论性相结合、知识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法律硕士通用系列教材,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6、以“诊所教学”为核心的法律实践保障。法硕中心的诊所教学在全国范围有着广泛影响力,2021年继续设立了企业合规实验班1个、刑事诊所班2个和民事诊所班3个,每个班级分别配置了3名教师进行集体授课或轮流授课。2020年度,法硕中心有5名诊所教师在中国诊所式法律教育20周年庆典评奖中获奖。目前,诊所师资全部来自社科法硕实践基地的北京各大律师事务所,所聘实践导师办案经验丰富,学生可以到各所进行实习。

7、不定期举办的社科法硕高级学术沙龙。这些年来,法硕中心组织的社科法硕高级学术沙龙与社科法律人高级学术论坛合并举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每学期5期左右,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法学前沿问题进行演讲互动,第一时间向学生传递学术前沿信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学术沙龙和高级学术论坛活动受到一定影响,法硕中心根据疫情形势变化情况及时作出了一些调整,2021年共举办了4期活动,具体内容前文已述。

8、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经验交流与应试辅导。法硕中心每年组织法律职业考试经验交流会,由高分考生分享考试心得经验,传授复习和考试技巧。同时,也会邀请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应试辅导,考试通过率在全国高校中一直处在前列。

六、改革与创新

1、法学院成立后,新设了法学院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其成员由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研大学老师共同组成。法硕中心作为法学院下设二级管理机构,在法学院“三会”指导下开展法律硕士教学、学术和学位评定等工作。

2、法学院成立后,及时召开了研究生代表大会,对原法学系研究生会章程进行了修改,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研会内部机构作了相应改革,在研会管理体制机制上作了必要调整。20211112日,本年度法学院研究生代表大会成功举行,顺利完成了新一届院研究生会换届选举。

3、法硕中心启动新一轮法硕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对外以法学院名义整合现有资源,统筹法硕研究生与科学学位研究生、本科生的资源共享。法硕中心与朝阳区法院、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的合作正在立约中。

42021116日,教育部高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2021年会在厦门大学召开,我校王新清副校长和法学院莫纪宏院长当选为新一届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林维副校长当选为常务理事,法学院吴用副院长和席月民副院长当选为理事,吴用副院长当选为研究会党支部委员。

七、主要问题困难及解决思路

1、法硕研究生人数较多,疫情防控压力较大,需要学校各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和日常管理。

2、个别法硕研究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2020年出现两起网络暴力现象,部分受害学生向派出所报案。2021年发生一起校外自杀案件,学院善后处理工作细腻到位,未造成不良社会影响。除班主任外,学生心理辅导需要专业人员介入,学校需要在该领域加大专业投入,提供专业心理辅导。

3、受经济不景气影响,法硕研究生就业压力增大,需要学校提供更多就业指导,并引入更多校园招聘资源。

4、随着法硕毕业生的逐年增多,法硕学位论文数量越来越多,需要学校图书馆提供专用地方,归档管理。

5、法硕没有自身的外语公共课师资,搬到望京后外语课教学遇到困难,每次都要反复沟通协调,需要学校统筹安排并保证师资及时到位。

八、工作改进计划

目前,法硕中心已经启动了新一轮法硕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对外以法学院名义整合现有资源,统筹法硕研究生与科学学位研究生、本科生的资源共享。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未来我们需要在生源质量、对外交流和课程改革方面多多发力。

1、生源质量

与其他高校相比,目前我们的研究生生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拟采取措施:(1)通过各种途径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学生报考社科院;(2)适当前置推免生复试时间,提高推免生录取比例;(3)改进招生政策,设立更多奖助学金,积极推出有效吸引学生报考的激励措施。

2、对外交流

目前研究生出国交流机会有限,需要积极拓展国外教育资源,吸引并鼓励更多研究生在校期间出国访问交流。拟采取措施:(1)充分调动法学所和国际法所的学术资源,利用学术交流的机会,向港澳台的大学和国外知名高校广泛宣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律硕士教学成果,扩大办学影响力。(2)积极筹措资金设立交流项目,探索多元化奖学金发展体系,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社会公益等国际交流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3、课程改革

有关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的设置有待与时俱进地作出优化,尤其是法学研究方法论和法律英语方面的课程需要尽快增加,有针对性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拟采取措施:(1)通过充分调研,由各学科分别提出课程优化方面的建议,综合平衡和科学取舍相关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的设置;(2)创造机会,积极培养法学研究方法论和法律英语方面的专门师资,并开设相应课程;(3)将学术论文写作训练前置,尝试增加法律写作系列课程;(4)通过规范化管理,依靠制度推进和保障课程改革,切实改善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 社科大法学院微信公众号

  • 法学院校友办微信公众号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