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第六期法学院教师沙龙,“模拟法庭指导的经验与困境”,在党校楼第三会议室举办。本次沙龙由担任过模拟法庭、学术竞赛指导教师的张小勇教授、门金玲副教授、程捷副教授、王艺讲师、傅攀峰助理研究员、贾茵助理研究员作主题分享。副校长林维教授受邀出席,法学院常务副院长吴用教授、副院长柳建龙副教授、伏创宇副教授等专职教师和岗位教师参与交流。活动由法学院副院长苗鸣宇副教授主持。


与会教师在总结模拟法庭竞赛指导经验时指出:首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不断激发学生参赛和创新的兴趣,是培养模拟法庭竞赛团队的基础;其次,精细化的备赛指导、文化建设,营造团队和谐共生、共荣、共发展的氛围,是提升比赛队伍凝聚力的必经之路。再次,学院和学校层面应完善模拟法庭等备赛规则和奖励制度,对参赛人员选拔、赛前准备、辩论训练及赛后奖励等都应进行明确规定;最后,希望学校能增加模拟法庭的硬件投入,保障活动场地、模拟道具等必要设施设备,以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训练模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备赛效果。

常务副院长吴用教授强调了以模拟法庭为典型代表的学科竞赛的重要性,他表示,模拟法庭类的比赛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也促进了各院校的沟通交流及法学教育的研究与发展。他指出,提高法科学生法律英语水平和国际法专业能力,是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基础,今后要并行推动学生参与国内和国际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逐步解决师生在备赛过程中的困难,达到教学和实践相互促进的效果。

林维副校长肯定了法学院在模拟法庭等竞赛中取得的成绩,希望法学院继续加强包括模拟法庭在内的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各种课程建设、学科竞赛、实习实践等活动的进行,不断提升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卓越法学人才。他指出,未来要更多吸收法学所、国际法所及实务部门的专家进入指导团队,要在司法实务部门建设更多科研、教学基地,打造更优势的能力拓展平台,不断提升我院学生综合素质。此外,要进一步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鼓励学生强化国际纠纷解决能力,参与国际法治实务。他表示,学院、学校会进一步改善模拟法庭条件,加强对师资力量和活动平台的建设,以模拟法庭竞赛为契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与实务部门的合作,提高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法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撰稿、摄影:杨力,法学院办公室
编辑:钟亚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