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 -> 学术活动 -> 正文

周汉华研究员畅谈怎么做一个合格的社科院法学研究生

发布日期:2020-10-29   点击量:

20209月25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所长,法学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纪委书记周汉华研究员在望京校区报告厅带来了社科法硕本学期的第一场讲座,讲座的题目是“怎么做一个合格的社科院法学研究生”。法学所副所长兼宪法与行政法室主任、《环球法律评论》杂志主编李洪雷研究员担任评议人。讲座由法学所经济法室主任兼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系副主任、法律硕士教育中心主任席月民教授主持。2020级法硕班主任王帅一、李辉、郝俊淇、黄海以及法硕办柳羽倩、张硕等老师出席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报告厅现场座无虚席,同学们对本次讲座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讲座伊始,主持人席月民研究员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周汉华研究员和评议人李洪雷研究员,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感谢,同时欢迎各位老师、同学们来聆听开学第一场讲座。席月民研究员说,在这个小院发生了很多故事,希望大家听了讲座后,能更热爱小院、热爱法律这门学科。

周汉华研究员1986年进入社科院研究生院攻读法学硕士,之后的工作学习几乎都在社科院度过。讲座开始,周汉研究员笑着说道,“我既是在座同学的老师,同时也是大家的学长,希望能够分享我在研究生院的一些经历和故事”。讲座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1、怎么看待社科院研究生院教育的优势? 2、怎么做一个合格的社科院法学研究生?

周汉华研究员说,社科院研究生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社科院有安静的环境、自由的学术氛围、顺畅的信息报送渠道。目前社科院正在着力推进科教融合的新体制,着力给同学们提供更多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相信社科院的法学研究生教育会从全国法学院中脱颖而出。

2、社科院以问题驱动为研究方式。社科院的研究人员不会照本宣科,作为国家的智囊型机构,我们高度重视创新,以专题研究为长项,不断探索新的、最前沿的领域,力求解决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3、社科院师生关系亲密。正因为社科院是“小院”,人数较少,因此社科大的师生更容易互相熟络,而在一些传统的“大法学院”,学生众多,老师很难记住同学的名字,更难与同学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周汉华研究员向大家讲述了怎么做一个合格的社科院法学研究生,他将关键点提炼成四个关键词:

1、适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做一名合格的社科院法学研究生首先要适应社科院的特点。我们在学术研究上要敢于求“新”,不赶“热点”,研究问题要新、小、实,不能旧、大、空,不走寻常路,不待在舒适区。要拥有应变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学术之道,唯变不变,不管研究方向还是课题,都要学会不断去适应。

2、自驱。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研究学习要有自主性、自觉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学会发现问题,广泛培养自己的兴趣。自驱还要求有严谨、职业(professional)的精神。

3、跨界。要充分发挥联想力,在打好法学基础的前提下,具备翻越围墙的勇气和方法,广泛涉猎法外知识,跨越学院院墙的界限,走向创新,实现跨界。但跨界的前提一定是打好本专业基础。

4、升维。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区别在于思维能力,研究生之所以要比本科生多学两三年,其原因是要锻炼研究生的抽象思维、理论思维、逻辑思维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和跨界的对手,甚至和AI竞争中脱引而出。同学们最容易缺乏的往往是理论能力,而理论能力恰恰是应对这样一个剧变的时代最有利也最稀缺的武器,因此,基本理论一定要扎实,就像武功怎么练,最核心的永远是扎马步。

周汉华研究员报告结束后,李洪雷研究员作出了评议。他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自己与周汉华研究员、与社科院的“缘分”。他认为周汉华教授提出的“适应,自驱,跨界,升维”的四个方面既“新”也不“新”:“新”在词汇的新颖和论述的精当,“旧”在这些词正是周汉华教授多年以来研究精神的凝结,是他在科研中一直践行的原则。这四个方面对研究生是很高的要求,李洪雷研究员对如何做到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和补充:

1、要读书、读好书。手机是个好东西,也能帮助我们研究,但建议大家还是多读纸质书,读纸质书才是最长功力的。希望大家能够多去法学所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坐一坐,要养成泡图书馆的习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也要认真挑选值得看的好书,多向前辈们请教什么书值得看。  

2、勤练笔。看书要做读书笔记,同时也要多写论文提高自身写作能力。勤做笔记的同学,基础就会更加牢固。多写论文,严格按照基本要求去写。要对提高写论文的能力有足够重视,这对同学们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用外语。同学们经过多年的学习,英语水平其实已经很好了,但却总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不行,不敢读英文文献。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增强外语自信,养成阅读、利用外文文献的习惯。

4、固优势。每个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优势,同学们一定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培养和发挥出来。多数同学第一学位都不是法学,要尽可能把自己的本科专业和法学专业相结合。一些重要的短板要补,但发挥优势在竞争中更为重要。

5、交良友。同学们在一起都是缘分,不要把同学当成竞争对手,而要当成人生旅途中的同路人,要互相帮助、相互砥砺、共享资源、共同进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志同道合的同学可以通过组织读书会等方式一起读书,也可以分享各自喜怒哀乐,保持心理健康。一定要远离损友,千万不能共同退步。

接着,席月民研究员做了总结,他认为周汉华研究员提出的四个关键词精炼深刻,不仅对同学们有极大的帮助,对于两所的研究人员也大有裨益。李洪雷研究员的精彩点评为同学们的研究生生涯明确了方向,指出了路径。如果同学们能够听取两位老师的教诲,相信不仅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科法学研究生,更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人。与会的其他老师也发表了自己参加讲座之后的感受。

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举手,积极提问。同学们主要想了解如何结合自己本科专业或特长,在攻读法律硕士期间更好地学习法学知识,研究法学问题,也有同学对中国法制现状很感兴趣。两位老师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

最后,席月民研究员向两位老师表达了谢意,并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适逢院系融合之际,希望大家在讲座后能够牢固确定一个“社科大法学院学生”的归属感。相信大家在听完讲座后,对如何上课、看书、考证、实习、就业已经有了一些心理准备,希望大家也能积极与老师沟通。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 社科大法学院微信公众号

  • 法学院校友办微信公众号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