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辅助审判中的伦理问题探究项目”研创计划(项目编号:2025-KYS-012)学术报告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望京校区图书馆研讨室顺利举行。

(报告人现场报告)
法学院2024级法律硕士尹沛元,以“人工智能辅助审判中的伦理问题探究”为题展开主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法治国情调研室主任吕艳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法治国情调研室副研究员栗燕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法治国情调研室副研究员王祎茗以线上形式参加了本场学术报告会。

(团队成员参与研讨会)
报告环节,汇报人尹沛元围绕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的伦理问题展开分享。她指出,随着“智慧法院”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在案件管理、证据分析、量刑预测等司法环节应用日益广泛,但算法偏见、隐私泄露、决策透明性不足、法律责任归属模糊等伦理风险凸显,已对司法公正与公信力产生影响。团队结合实证调研数据与国内外案例,系统梳理了当前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的五大核心风险,并基于研究项目提出技术、制度、伦理有机协作的规制策略:技术层面,通过多元化数据采集去偏、算法透明化改造、模型优化升级降低风险;制度层面,明确法官主体责任,建立全流程校验与多元问责机制;伦理层面,强化司法人员数字素养培训,坚守司法裁判价值内核。
在评议环节,吕艳滨老师认为,该研究紧扣司法智能化转型需求,聚焦司法实践痛点,为司法领域的算法治理提供了一定理论和实践参考。

(吕艳滨老师线上评议)
栗燕杰老师建议进一步细化不同地区法院人工智能应用差异的应对方案,更深层次、多维度地对项目主题进行探究。

(栗燕杰老师线上评议)
王祎茗老师则建议从跨学科视角,提出加强法学与计算机科学协同研究,完善技术伦理审查机制。

(王祎茗老师线上评议)
在学术交流环节,尹沛元同学提出,团队虽已梳理核心问题与初步应对思路,但也认识到,司法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仍需结合更多实地案例深化研究,后续将继续推进跨地区调研,完善规制路径,进一步细化不同场景下的风险应对方案,力求研究成果更贴合司法实践需求。
最后,项目组成员对各位评议专家及与会相关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接下来将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学术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刘玉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