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第十六届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总决赛在京落下帷幕。经过近一个月的激烈角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代表队凭借出色发挥,最终荣获团体二等奖。代表队队员赖晨同学以连续三场蝉联“优秀个人”的亮眼成绩,一举斩获本届赛事最佳个人一等奖。
本届参赛团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程捷副教授担任指导老师,22级本科生杨镜媛担任领队,李想同学参与比赛指导工作,22级本科生沈倩仪及23级本科生赖晨、郭妍汐、车笑、卢远、胡米阳同学作为参赛队员携手并进,完成了全部赛程。比赛过程中,法学院领导与老师们给予了参赛团队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赛场之上,法学院学子以扎实的专业功底、敏锐的思辨能力和默契的团队协作,全面展现了社科学子明辨笃行的精神风貌与未来法律人的严谨风采。

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中国政法大学承办,赛事秉持“政府主办、专家主导、学生主体、社会参与”的理念,是国内法学教育领域广受认可的重要省部级刑事模拟法庭赛事。竞赛采用校际对抗与分组淘汰机制,吸引了来自京津冀地区48所高校的288名选手,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高校的代表队。本届比赛全赛程历时五周,竞争激烈。本届比赛中,我院代表队在程捷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团结协作、沉着应战,以三场比赛“两胜一负”的战绩,最终荣获团体二等奖,充分展现了我校法学学子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出色的庭辩风采。

本届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中,我院代表队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默契的团队协作与不懈的奋斗精神,一路过关斩将,充分展现了社科学子的专业素养与实战能力。
在3月29日开启的第一轮比赛中,我院代表队经抽签后持控方。面对实力不俗的对手,队员们沉着冷静,以严谨的法理推演为基石,构建起逻辑清晰、论据充分的指控体系。庭审过程中,队员们规范的法律表达与情理交融的论证方式,不仅清晰呈现了案件核心争议点,更让合议庭充分认可了我方的指控逻辑与完整的证据链条,最终力克对手,为赛事征程赢得“开门红”。


经过短暂休整与针对性复盘,4月19日的第二轮比赛如约而至。此次我院代表队转换角色,以辩方身份出战。从控方思维到辩方逻辑的快速切换,对队员们的专业能力与应变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备赛期间,团队每晚开展高强度模辩,反复打磨辩护思路与质证策略,文书细节更是逐字逐句推敲完善。比赛中,队员们凭借对案件细节的精准把控、对法律条文的灵活运用,以及面对控方质询时的从容回应,成功打破对方指控逻辑,再次以出色表现赢得比赛,顺利挺进总决赛。


4月26日举行的总决赛,我院代表队再次回归控方角色,与实力强劲的对手展开激烈角逐。这场比赛不仅是对专业能力的终极考验,更是对团队意志力的严峻挑战。决赛过程中,程捷老师全程陪伴指导,带领团队梳理案件难点、预判庭审风险,从指控框架搭建到临场话术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规划。庭审中,队员们延续前两轮的良好状态,围绕案件焦点展开有力指控,以严密逻辑步步紧逼对方辩手的辩论疏漏。虽最终惜败,但我校队员仍获本场优秀个人,队员们在赛场上展现出的专业态度与拼搏精神,无疑赢得了评委与对手的肯定与尊重。


回顾整个赛事历程,团队的每一份成绩都离不开背后的艰辛付出。备赛期间,队员们放弃休息时间,每晚齐聚开会,不断和友校线上、线下模辩,彼此交流学习,针对庭审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反复演练;文书撰写上,从事实认定到法律适用,每一份文书都经过数十次修改打磨,力求精准无误。在团队备赛的全程中,程捷老师的贡献尤为珍贵。他既在专业领域为队员们夯实了理论基础、厘清了辩论思路,也在心理层面成为了团队的坚实依靠。从深夜的线上研讨到赛前的临场点拨,程捷老师始终与团队同在,其严谨的学风与温暖的关怀,是队员们能够沉着应战、发挥出色的重要保障。
至此,本届北京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圆满落下帷幕。面对48支强队的激烈角逐,我院代表队以“两轮胜、一轮惜败”的战绩荣获团体二等奖与最佳个人一等奖,刷新了我校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这一成绩既是对团队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我院法学教育出色成果的印证。以此次竞赛为契机,社科学子将继续深耕专业知识,锤炼实战技能,立志在更高层次的法律竞技场中展现思辨锋芒,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征程未已,奋斗以成。相信在未来我院代表队必将在更多舞台上续写辉煌,续写法律人的光荣与梦想!
供稿丨第十六届北模代表队
摄影丨第十六届北模代表队
编辑丨刘玉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