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支振锋,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刘佳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
来源: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24期,引用请参照正式文献。
2022年是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面对中国传媒业内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国家通过顶层设计及治理引导传媒生态向好发展,传媒法治建设不断提质增效。
破局之道:传媒生态新变化与新挑战
万物皆为媒介,平台全球传播。5G、大数据、算法推荐、元宇宙等新技术新应用迅速发展,大大拓展了内容生产的渠道、载体、方式和内容边界,深刻改变着信息传播形态。传媒生态正迎来新一轮变革,呈现出内容泛在化、深度媒介化和全球一体化的显著特征。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开启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信息内容实现以专业生产内容(PGC)为主到用户生产内容(UGC)或混合生产内容为主的重大转变,人工智能创造内容(AIGC)正在为内容生产带来全新增量;日益丰富的媒介形态使可以作为内容存在的元素更加广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算法重塑内容分发渠道,虚拟现实、元宇宙正在模糊虚实界限,展现出颠覆交流互动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的强大潜力;社交媒体等新型信息平台越来越使得“寰球同此网络”,加速全球舆论场同步甚至形成“统一市场”。[1]
信息无处不在、媒体无所不及、言论瞬间扩散的传媒生态,给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给传媒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使传媒治理面临着多重挑战。
(一)内容把关困难,同质化、低俗化信息依然未能消除
在平台资本和变现红利的诱惑下,社交媒体等新型信息平台长期以“流量至上”为主导逻辑,助长内容生产的浮躁风气,加剧低俗内容和其他不良信息扩散。个性化分发算法的应用,使内容传播深陷同质化、扁平化的泥潭,造成大众审美疲劳和选择乏力,产生错误价值导向甚至扭曲舆论走向。
网络空间的未成年人面临着重重诱惑和侵蚀:“饭圈”文化盛行,引发群体极化;直播打赏动辄豪掷千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甚嚣尘上;儿童“邪典”潜滋暗长,表现形式更加多样;防沉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滋生“破防”产业链……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高达96.8%。[2]有害信息的浸染、扭曲价值的裹挟、虚拟空间的沉醉,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是传媒立法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互联网深刻改变着国际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也改变着舆论生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使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更加错综复杂、充满挑战。
新媒体的信息放大器和事件催化剂功能加速舆论扩散。网络信息的准确性难以核实,网络言论的情绪性极为突出,致使网络暴力乱象丛生,对公民权利和舆论生态造成严重危害。在人工智能算法及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海量的信息传播为舆论操纵和社会动员提供了可能,给网络生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带来严峻风险。[3]
随着媒介融合深入推进,内容生产传播门槛降低,侵权现象频发。传媒伦理失范,滋生“标题党”、猎奇传播事件,引发网络侮辱、诽谤,侵犯公民名誉权;App过度获取用户隐私、采集个人信息的问题依然存在,侵犯个人对信息处理的知情权、决定权,加剧了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的风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仍然较为淡薄,剽窃、克隆、洗稿问题大量存在,传媒市场不正当竞争现象日渐凸显,严重挫伤原创性内容的生产积极性。整治传媒领域侵权行为迫在眉睫。
守正创新:传媒法治新规则与新制度
面对中国传媒业内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传媒法治建设不断提质增效。国家出台整体性规划,指引全媒体传播和文化数字化建设工作,促进传媒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同时,强化对传媒发展秩序的监管,在网络内容、算法治理、个人信息和版权保护等重点问题领域发力,推动构建清朗、健康、繁荣的传媒生态。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是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文明发展成果的传播与共享也对传媒法治提出更高期望。2022年8月,国家版权局印发《以无障碍方式向阅读障碍者提供作品暂行规定》对接《马拉喀什条约》及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对制作、提供和保护无障碍格式版作品的规则要求、主体资质和监管程序加以规范,有效拓宽了阅读障碍者获取作品的途径,有力保障了他们平等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权利。
传媒基础设施建设的法治基石越发夯实。在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中,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升级被明确作为重要行动内容之一,智慧广电“终端通”“人人通”,使传媒发展更多承载智慧乡村服务,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建设,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发展均衡协调。传媒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也更加完善,2022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接连发布12号令和13号令,强化对广播电视传输的管理,针对广播电视节目传送和无线传输覆盖网的业务许可、机构管理和安全保障等工作内容作出详细规定。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2022年,国家深入推进正能量传播矩阵建设,强化对网络剧、网络电影、电视剧等视听传播的规范与引导。面对部分网络剧、网络电影尺度过大、内容低俗的突出问题,广电总局出台“网标”新政,将国产网络剧片审查正式纳入行政许可事项,网络剧片开始拥有“龙标”这一新“身份证”,网上网下视听规范的一体化迈出坚实一步。9月,国产电视剧片头也开始使用统一新标识,不仅标志着电视剧制作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而且为中国电视剧打造出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从业人员的管理办法和从业准则也更加明确。1月,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播音员主持人职业行为和社会活动管理的意见》,明确播音员坚持正确导向、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文明风尚的重要职责。在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于3月通过的《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深刻传承与鲜明体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成为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
2022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加快落地实施,配套制度也逐步完善,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受到更加系统、更加有力的法律保护。在立法层面,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从社会共治视角对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信息内容监管、个人信息保护、防止网络沉迷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在执法层面,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联合举办“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剑指涉未成年人网络欺凌、利用“网红儿童”牟利及低俗媚俗导向内容等人民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
“饭圈”乱象整治仍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点内容,在专项治理工作的推进下,娱乐明星网上信息呈现更加健康、更加有序。“饭圈”娱乐营销和粉丝关系也得到制度化规范。5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经纪机构、经纪人员的权利与义务,要求其担负起对粉丝的引导和规范责任,严格禁止粉丝互撕、刷量控评、应援集资等引战、炒作和诱导消费行为。此外,针对娱乐圈“法制咖”“塌房”“翻车”乱象、明星“从艺不重修德”对未成年人造成的严重不良影响,作为行业自律公约的《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在10月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劣迹艺人将受到联合抵制的行业自律惩戒,为明星艺人划定了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序良俗的“红线”。
面对算法不合理应用给传播秩序、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带来的挑战,2022年,对算法自上而下的系统治理逐步展开。3月1日,《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下称《规定》)开始施行,针对算法应用的突出问题建章立制,促进算法推荐服务健康发展。随后,中央网信办组织开展“清朗·2022年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集中打击信息传播乱象和处置算法滥用难题,确保《规定》落地落实。
《规定》提出的算法备案制,是我国聚焦算法透明、打开算法黑箱的创新举措与有益尝试。在国家网信办于8月正式公示的第一批备案算法中,新浪、腾讯、百度、快手、美团等大型互联网平台共提交了30份算法备案信息,涉及37个App,11个网站和4个小程序,涵盖算法名称、基本原理、运行机制、应用场景和目的意图等内容。[4]其中过半数的备案算法属于个性化推送类型,体现出平台企业在《规定》的规范下,避免“信息茧房”、满足用户多元需求的良好开端。
2022年,各地方纷纷出台政策、谋划布局,扶持元宇宙技术发展,传媒产业焕发新生机。在迎来颠覆性创新的同时,安全隐患也相生相伴。一些蹭热点的不法分子,以“元宇宙投资项目”“元宇宙链游”等名目实施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针对“元宇宙”旗号背后的投机炒作和财产安全风险,6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公众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
低俗、媚俗、庸俗的顽瘴痼疾是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的重要对象。2022年,文化秩序和网络内容执法扎实有力,全国“扫黄打非”工作仅上半年就处置网络有害信息1000余万条;[5]截至8月,“清朗”专项行动督促16家重点直播、短视频平台清理违规短视频235万余条,处置处罚违规主播、短视频账号22万余个,内容失范、恶意营销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6] 9月,国家网信办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进一步织密网络内容生态防护网,有效填补了利用弹窗广告违规推送新闻信息、恶意炒作娱乐八卦的漏洞。
针对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层出不穷、网络暴力屡禁不止的乱象,强化平台责任、完善用户行为规范成为重要治理抓手。国家网信办于6月发布的《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不仅针对用户注册、使用账号信息作出规定,而且明确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进行账号动态核验、个人信息保护、加注专门标识、完善投诉举报机制等义务;12月15日起开始施行的新版《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进一步要求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网站平台完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跟帖评论审核管理、用户分级分类、信息巡查处置等管理制度,并要求新闻信息提供跟帖评论服务先审后发,禁止平台通过干预信息呈现来谋取非法利益、扭曲评论秩序、误导公众舆论。此外,网络暴力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开始建立,11月,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要求从预警预防机制、当事人保护工作、信息传播管理和责任处罚的全方位,切实增强网暴问题治理能力和水平。
MCN机构作为蹭炒舆论热点、发布虚假信息和诱导不良风气的问题典型,迎来重点规范。在《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直播营利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导下,网络直播账号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得到强化,虚假宣传、违法引流等方式被明确禁止。6月,国家广电总局和文旅部发布《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对网络主播的账号注册、声屏形象、法律义务和专业资质作出全面系统的要求,以包含31条禁止性内容在内的负面清单,严格规范网络主播提供网络表演及视听节目服务全过程。
2022年,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继续完善,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在立法方面,8月,国家网信办新修订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针对移动应用程序的新情况新问题,赋予信息内容管理主体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内容生态治理、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等机制的责任。在执法方面,工信部持续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整治行动,截至11月15日,已通报6批共300余款问题App,有力打击了强制索取用户权限、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等行为。[7]在司法方面,两院和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信息网络犯罪案件适用刑事诉讼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对相关犯罪案件的管辖、调查核实、取证等程序作出说明,强化信息网络犯罪惩治力度。
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是传媒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2月15日,修订后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开始施行,明确了网络平台运营者在开展数据处理活动过程中,防范国家安全风险的义务和接受网络安全审查的范围。从滴滴到知网,我国网络安全审查实践逐步落地,网络安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面对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数据跨境安全、自由流动的规范和保障需求,7月7日,国家网信办公布《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规定了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的范围、条件和程序,为防范化解数据安全风险提供有力保障。
我国版权保护将网络领域作为主阵地,既坚持规范发展与打击惩治并举,又确保传统领域与新领域版权保护兼顾。年初,国家版权局聚焦冬奥会、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标志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确保涉奥版权作品确权、授权和维权的方便快捷,体现了履行国际承诺的大国担当。9月,国家版权局等四部门启动“剑网2022”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重点聚焦文献数据库、网络视频、网络文学、NFT数字藏品、“剧本杀”等领域业态版权监管,有力强化了网络版权全链条保护。
新媒体行业竞争秩序也得到进一步规范。一方面,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在1月发布《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完善平台竞争规则、监管执法作出指导,指引平台依法有序提供服务,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工作有序推进。1月,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根据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及时回应新领域新业态司法实践问题,有利于对仿冒混淆、虚假宣传、网络不正当竞争等行为的打击和震慑。
乘势而上:传媒法治新路向与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国将进一步完善传媒立法,不断优化传媒生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传媒业继往开来,守正创新。
信息掌握的多寡、信息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算法、元宇宙等新技术的进步,大大解放了信息生产力,丰富了媒介传播内容,不仅有效纾解了用户的信息疲劳,而且正推动着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国家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在拥抱算法、构建传媒新生态的同时,更需要驾驭算法、管好算法,引导算法在传媒生态中发挥更强大的正能量传播作用。一方面,要围绕算法的公共属性和操纵能力,加强算法伦理价值重塑,抵御技术对知识获取生态、网络内容生态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带来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推进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算法的法律规制,对作为元宇宙基石的深度合成技术作出明确规定和指引,不断提高算法综合治理能力。
元宇宙技术的出现,使传播媒介开始经历从物理介质到关系介质再到算法介质的深刻改变。[8]应当理性看待这一变革,积极探索元宇宙在互动沉浸式传播、数字藏品等方面创新传媒生态的途径,及时跟进对元宇宙传播生态内不良行为的监管,促进元宇宙健康、安全、有序发展。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9]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的互动性更强、即时性更高、覆盖面更广,对社会舆论引导、网络生态治理工作都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的网络生态治理工作的制度建设亟须推进,针对网络暴力问题,应当在进一步明确侵权方式和责任形式的基础上,做好捍卫当事人名誉权、隐私权和保护公民言论权利的衡量,加大力度压实平台责任。[10]治理结构有待完善,应当继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培养高素质“数字公民”,从而联合政府、平台、社会及公民的力量,加快形成多元治理合力。治理水平仍需提升,网络信息监管、网络文化市场执法的常态化规范化建设仍待推进,从而在网络生态治理工作中更好发挥法治的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与国际传播能力放到一起阐述。在传媒立法过程中,不仅要牢牢把握国内舆论场的新特点与新变量,更要服务于我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需要,为我国营造有利改革发展的稳定外部环境提供法治保障。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求加强对国际传播工作的顶层设计、战略部署,不断从国家层面完善国际传播相关制度和政策体系,如我国的媒体融合发展政策、外交政策等,加大对国际传播工作的政策扶持力度。此外,还要加快媒体融合发展与全面创新,以国外受众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同时,完善好对全媒体国际传播矩阵的规范引导,确保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实行一个标准、一体管理,防范好数据资源利用的潜在风险,打造全媒体国际传播的融合媒体矩阵,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网络空间政策法规的翻译、研究与数据库建设”(批准号:20&ZD17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支振锋.信息平台是“舞台”,也是“战场”[N].环球时报,2022-03-29.
[2]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EB/OL],https://news.youth.cn/gn/202211/t20221130_14165457.htm.2022-11-30.
[3]支振锋.治理网络暴力还需综合施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2(07).
[4]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信息的公告[EB/OL].中国网信网,2022-08-12.http://www.cac.gov.cn/2022-08/12/c_1661927474338504.htm.
[5]2022年上半年“扫黄打非”工作扎实有力推进[EB/OL].2022-07-18.中国扫黄打非网.https://www.shdf.gov.cn/shdf/contents/767/447324.html..
[6]中央网信办:今年以来清理违规短视频235万余条 打赏失度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EB/OL],2022-08-18.人民网,http://ent.people.com.cn/n1/2022/0818/c1012-32505907.html.
[7]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工作动态”通报,工信部网站,https://wap.miit.gov.cn/jgsj/xgj/gzdt/index.html.
[8]喻国明.元宇宙就是人类社会的“深度媒介化”[M].载崔保国、赵梅,丁迈,杭敏主编.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44-49.
[9]习近平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发表[EB/OL].新华网,2016-04-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5/c_1118731175.htm
[10]支振锋.治理网络暴力还需综合施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2(07).